“中华人民邮政”、“中国人民邮政”和“中国邮政CHINA”这些铭记是我国邮政主管部门使用过的,我国中国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种类主要是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和普通邮票。下面介绍一下我国邮票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0-1967.4)
纪念邮票以“纪”字,特种邮票以“特”字为志号首字,连同套号编列邮票代号,后续全套种数和图号,右侧括号内数字为总图号,最后为年份。这个时期发行的邮票称为“老纪特邮票”,已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的精品。如《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光》、《蝴蝶》、《牡丹》、《菊花》、《金鱼》等。
第二阶段(1967.4-1970.1)
取消邮票志号,不分纪念特种邮票,以“文”字为首字,连同套号编列邮票代号,但不印在邮票上,仅在包装封口纸或邮票边纸上标明,通称“文字邮票”。题材内容主要为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毛主席接见红卫兵、革命样板戏等,常以政治口号为票名,大量使用语录、题词、诗词以及毛主席像为图案。铭记除文3外均为毛泽东手写体,大量使用红色调,为避免邮戳盖在邮票中的主席像上,多采用大型票幅。文字邮票发行量大,但因在邮政通信中大量使用消耗,存世量锐减。
第三阶段(1970.8-1974)
恢复编印志号,但仍不区分票种,重新编列总图号,外加括号作为志号起始部分,后续年份,通称编号邮票。编号邮票是“文革”后期发行的纪念和特种邮票,开始解除“文革”思想的束缚,题材涉及政治、外交、经济、文化、艺术、文物、体育,共发行21套95枚。
第四阶段(1974.1-1991.11)
恢复区分票种和编印志号,纪念邮票以“J”,特种邮票以“T”为首字连同套号编列邮票代号,后续括号内数字表示全套种数和图号,不再编列总图号。前期题材尚有“文革”痕迹,如《批林批孔》、《工农兵上大学》等。后期题材广阔,设计和印制水平也很高,1981年发行了《齐白石作品选》、《云南山茶花》、《红楼梦》、《从小爱科学》以及这些邮票的小型张。民俗题材《庚申年》的发行,打开了中国生肖邮票的大门。
第五阶段(1992.1- )
以年份为字号之首,合并纪特邮票按序编列套号,右侧括号内数字表示全套总数和图号,最后以“J”、“T”区分票种,这一时期称年度编号邮票。这一时期邮票选题原则与第四阶段相似,但首次增加了地方选题邮票,另外对一些重大事件、社会热点能及时发行邮票,如申奥成功、非典、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