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硬币的铭文,人类才真正摆脱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古今中外的硬币铭文虽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法定的硬币铭文包含的内容是严格的。硬币铭文的“美观”一直是困扰制造者的难题。自从有了人类,美就开始有了萌芽,不分肤色、人种。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1981年,曾发行过艺术字体的流通币。结合该国的艺术审美观把简单、枯燥的阿拉伯数字艺术化,提高了硬币图案的观赏性。有人称她为“非洲的枯树”,仔细端详该币颇有庾信的《枯树赋》“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的韵味。这也印证了“美不是唯一的,但她是可互通的,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这种“非洲的枯树”艺术总是带有“忧伤”的美感,她不可能形成主流艺术。
我国古代常以书法注入硬币,文体的艺术性,堪称一绝。中国的硬币真、草、隶、篆,几乎都被使用,尤其北宋徽宗自创书法“瘦金体”把文墨的艺术通过铸币送到每一个子民手中。说到宋徽宗,不免要多费点口舌。北宋徽宗皇帝赵佶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崇宁通宝》为北宋徽宗皇帝御笔亲书币,距今900年历史。谈起北宋徽宗,人们都会想起“靖康耻”。“崇宁”有祥和平安、宁静和谐和高崇久远、安邦治国的寓意。而徽宗并没实现平安、宁静的理想。虽“瘦金体”被称为“玉划银勾”。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瘦金字都端正如一, 缺乏动感,少韵味,死板到了极点。其笔锋太露,无深沉,字体的美似乎都有种缺憾,且字单薄,无厚重之感,如无肉的骨架。即便是喜好“书法艺术”的人,也懒得对《崇宁通宝》硬币撇上一眼。这里还有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书法的角度观察,好砚上磨出的墨,墨分子就像许多6棱形钻石,如笔舔墨用水的方法好,这些小钻石被铺在纸上,随着浓淡而不同的反光,这就是墨彩!而这种优美的墨彩不能反映到铸币中,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墨彩艺术与铸币美丽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英王维多利亚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19世纪英国美术运动达到高潮,艺术家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旧式传统风格,认为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了美国与整个欧洲以及这些国家在亚、非、拉的殖民地。而英语字母刻入硬币中总是给人一种不美的感觉。英文也是很讲究书法的,称作calligraphy,意即“漂亮的笔迹”,因为写得好的多是以誊写为生的penman,但很难在雕刻中突破。有人试用卡罗琳字体以及有“王者印刷”称号的波多尼字体(Bodoni)刻入币中,亦没有“艺术”美感。1840年1月,女王维多利亚宣布,她未来的丈夫是表哥,阿尔伯特•萨克森•哥达亲王(今属德国)。雕刻师们开始把哥特字体刻入英国硬币,以讨得女王高兴。1847年,皇家造币厂用哥特字体精制了8000枚克朗银币。这些哥特字体顶替了原先呆板的直写英语字母,配上年轻的女王像,使人眼前一亮。把“野蛮”的哥特字体(另币文介绍“野蛮”的含义)艺术的美感与人体融入到硬币方寸中。后来,英,德后来关系紧张,英国不再使用哥特字。但今天这批哥特字体精制克朗银币却被世界各国的藏者冠以“最美丽的硬币”。卖家常常标注“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160年后的今天,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希特勒对伦敦的狂轰滥炸完美的哥特精制克朗存世不多了。曾有位著名的拍卖师说:该币世界范围被关注的程度只有凡高的画与之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