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一期题目为“疯狂的纸币收藏”的节目,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想通过揭露流通人民币所遭到的人为炒作,意图告诫人们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并示意其中存在的风险。节目看上去很专业,实际上却很业余,不过是一个外行的记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题目,有针对性的去进行采访,最终炮制出来的节目内容自然就不会“跑题”了。节目把主要焦点对准了第五套人民币,以99版50元暴涨了4倍为由,试图证明“正在流通”的第五套正遭到人为的疯狂炒作。事实真是这样吗?行内人士都清楚,第五套99版和第四套一样,虽然还没退出流通,但都已经停止发行,实际流通中早已难觅踪迹。这些一不发行二不“流通”的纸币和一、二、三套究竟有什么不同?让它们进入到收藏市场买卖究竟在哪方面影响到了金融秩序?我甚至弄不懂,就算是买卖正在流通中的人民币,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秩序或者说伤害到了国家利益呢?很显然,央视的这期节目也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解答。我倒是斗胆认为,“禁止买卖流通人民币”这条法律是不是早该废除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货币存量较小,大量囤积炒作流通人民币确实有可能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投放计划,可现如今,我国的GDP是30年前的93倍,货币供应量却比30年前暴增了814倍,货币存量已达70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而且近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仍在加速。面对如此巨量的流通货币,根本就没人敢去炒作,也没有炒作的价值,目前进入到收藏市场溢价交易的05版,只是一些零散的号码币和角币(角币本身属于第四套,有被硬币取代的题材),说它能影响到国家金融,无疑是夸大其词。
世界上的主要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以美元为例,这种“绿纸”每天都被大量的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从未见到会对美国的金融秩序造成什么影响。人民币现在也在朝着国际化方向推进,总有一天也会被外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买”去,流通人民币买卖迟早要合法化。现在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大量热钱就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进入我国,额外造成的外汇占款,央行就需要通过增发等量的人民币来平衡,这样就会对国家正常的货币供应产生很大冲击,这些热钱才是央行真正要打击的对象,而不是舍本求末地把打击目标对准人民币收藏市场。
央视的这类节目,总是跳不出惯性思维的泥沼,套用的永远都是:人为炒作—泡沫严重—提示风险这一条公式,遇上哪样东西涨得快,一律贴上“炒作”的标签,根本不理会它们涨的源动力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近年来,纸币、玉石、翡翠、红木家具、普洱茶、兰花、大蒜、辣椒、药材、绿豆等都出现过价格暴涨的行情,都先后上过央视的节目,也都被提示过风险,可是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就算是去年才买入纸币、玉石、翡翠、红木家具的人,今年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品种几十年来一直在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市场货源在逐年减少,而需求却在逐年增加,两者产生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价格自然越涨越猛,从今年艺术品拍卖屡创天价这点上看就可见一斑。与此相反,泡沫破灭的,都是象普洱茶、兰花、大蒜等这些可以再生的、可以人为调节供应的品种。除了那些混饭吃的记者,我想聪明的投资人不会不懂得这些。
有求就有供,99版是从05年停发后进入到收藏市场的,溢价幅度相对偏低,五套大小全套一直保持着非常合适的价位,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市场上的销量巨大,而且销量一直在逐年攀升,尽管如此,现在五套大全的价格还远未及其面值的一倍,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因此,99版价格的上涨,并不是人为恶意炒作的结果,而是多年来其背后强大的需求增长推动所致。有关部门应当充分理解和正视老百姓的这种投资、收藏需求,在实际情况和法律的适用性、期效性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只要没有危害到公众和国家利益,就不应对这种有益的民间文化活动进行盲目干预。相信央行或者有关部门不会仅仅因为央视这样一种主观报道就对纸币收藏市场大动干戈,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对当事者而言都不是赢家,当大家从伤痕累累中醒过来时,或许能看到的,只有央视记者那张惬意的笑脸。
联系人
电 话
微 信
Q Q
联系人
电 话